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李 宏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永香 “这是智能滴灌系统,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量,既让植物不缺水,又能节省水资源。”日前,在重庆市大渡口区慧泉小学,一群小讲解员正在向大家讲解智能滴灌系统的奇妙之处。 “在学校的科创空间,同学们分组合作,学习智能滴灌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并亲自动手实践,还结合美术与信息技术,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展示牌。”慧泉小学信息科技老师马莹告诉记者,这种融合了科学与劳动、美术和信息的跨界学习实践,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。 在大渡口的各个学校,科学教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,而是与自然和科技的对话,孩子们都有机会在探索中成长为拥有创新意识的“小小科学家”。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,大渡口区以“教育强区”为主抓手,坚持“多维一体 教育大渡”区域教育理念,探索出“慧渡未来·3564”区域科学教育范式,系统部署在教育“双减”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,为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按下“快进键”。 “慧”科学·“创”世界、小帆船·渡未来、三七创智·逐梦未来……前不久,在大渡口区科学教育成果展上,各类科技创新作品数不胜数,有航空模拟体验舱、机器人、自制帆船等,令人目不暇接。 “二年级时,科学老师的课让我萌生了探究小动物的兴趣。”李俊宁是大渡口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,几年来,他采集和制作的标本有200多件。2023年,在老师的帮助下,李俊宁开设了网络账号“小宁的昆虫世界”,1年多来发布科普讲解视频200多个,吸引粉丝1.9万人,浏览量超过500多万次。 大渡口区副区长、区委教育工委书记、区教委主任伍平伟介绍,大渡口区明确以科学教育为目的、以科技教育为支撑、以科普教育为拓展,完善“观、研、赛、学、创”学习活动体系,畅通了区级场馆、企业场馆、校级场馆、社区场馆“四馆联动”场所资源渠道。如今,已建有37个学科工作室、8个特色项目工作坊。全区中小学师生在科技创新大赛中,获国家级奖项33个、市级奖项334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