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声

日期:2022/2/21    来源:光明日报
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>>

 原标题:心声

  

 光明日报记者张胜 光明网记者王媛采访整理

  我对奥运最初的记忆来自父亲。他是一位工程师,曾担任国家体育场“鸟巢”项目部钢结构工程部长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,我以建设者家属的身份受邀到“鸟巢”观赛。当7岁的我坐在观众席上,看到宏伟的场馆,感到深深的自豪。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启动招募时,我放弃了参与文艺会演的机会,想都没想就报了名。作为小语种专业的学生,我发挥了语言优势,在志愿服务中为很多外国记者做了向导和指引。

  虽然是第一次没能回家过年,但是志愿者之家的老师们组织了“云拜年”活动,我体验了一个最特别的春节。我想,这次志愿之旅一定会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  ——中国传媒大学德语专业学生 冯煜雯

  不做一次志愿者,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热爱我们可爱的祖国。在这次冬奥会志愿服务工作中,我的岗位是通行控制。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考验,我们每个人都拿出了钻研的劲头提高服务本领,为赛事提供更好保障。

  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,除了永久性建筑,还装配有大量的临时看台、临时卫生间、临时用房等,这些临时设施由北京建筑大学科研团队参与设计研发,我也是其中一员,这让我对冬奥会更有感情。

  北京冬奥会不仅是运动员竞技的舞台,也是我们志愿者的“赛道”,我们每个人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形象代表。为了向世界呈现一届精彩的冬奥会,我们共同拼搏过、努力过,这是我一辈子的骄傲!

  ——北京建筑大学机电学院博士生 李孟

  2019年,怀着一腔报国热血,我成为了光荣的大学生士兵。退伍重回校园,看到冬奥城市志愿者招募的通知,我想起了“退伍不褪色、退役不退志”的承诺,毅然报名,并如愿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志愿者之家负责服务中外记者核酸检测工作。这和我所学的护理专业非常对口,也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体验。第一次上岗结束后才发现我的脸被N95口罩勒出了一道很深的痕迹,但工作时我一点都没察觉,满心只有投入志愿服务的激动和专注。

  进入军营两年,加上这次服务冬奥会,我有三年没能和家人一起过年了,但父母非常支持我。我曾对父母说:一旦穿上隔离衣、戴上隔离面罩,我便有了一种冬奥防疫“排头兵”的使命感。我为此而自豪。

  ——北京城市学院护理专业学生 张紫真

  我今年20岁了,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。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,我还是一个二年级小学生。记得那时大街小巷都播放着《北京欢迎你》《我和你》等奥运歌曲,开幕式宏大的场景深深震撼了我。奥运在我小小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。当时我就想,如果能长大一点儿,亲身参与到奥运盛事之中,那该有多好啊。

  当我成为大学生,看到学校发布的城市志愿者招募公告,心里的奥运梦再次燃烧起来,立即报了名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我终于实现了心愿,为冬奥会媒体服务贡献了一份力量。如果说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是懵懵懂懂的激动,那么,今天这种自豪更真实、更具体、更热烈。我终于真正成了奥运的一分子!

  ——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 阎骄一

  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,我以观众的身份第一次走进“水立方”,志愿者哥哥姐姐们青春洋溢的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从那时起,长大后成为一名志愿者,就成了我心中的梦想。

  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申请通道开启后,我第一时间注册,并成功入选。如今,我作为北京冬奥会“冰立方”志愿者的服务工作即将画上句点,但是志愿服务之路不会停止。冬奥会期间,最让我感动的是来到现场的很多中小学生观众,看到他们,我仿佛看到了14年前的自己。从他们身上,我找到了成为冬奥志愿者的另一层意义:将奥运情结与志愿精神传递下去。

  ——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 赵毓瑾

(责编:WEBADMIN)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商贸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