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:全方位发力脱贫攻坚

日期:2018/9/15    来源:本站原创
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>>

 原标题:西藏:全方位发力脱贫攻坚

  

  西藏是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、深度贫困地区。近年来,西藏在基础设施建设、易地搬迁、发展产业等方面全方位发力,越来越多的群众告别贫困。

  建设交通,脱贫路越来越通畅

  近年来,西藏的公路、铁路、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,为脱贫工作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  西藏自治区主席齐扎拉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云南迪庆到拉萨的航线开通时,他请6位走过茶马古道的老人体验。飞机上午起飞,中午抵达拉萨,老人们坐车进入拉萨市区后流下热泪。他们说,这段路,以前要艰难地走7个月。

  如今,不仅是迪庆,全国许多城市开通了到西藏“朝发午至”的航线。截至2017年底,西藏民航已开通航线79条,通航国内外42个城市,基本覆盖国内大中城市和70%的援藏省份。今年1月至6月,西藏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54万人次,航班起降2.28万架次。

  西藏铁路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。自2006年全线通车,青藏铁路承担了西藏约75%的货运量。川藏铁路拉萨—林芝段今年将全面铺轨,建成后将结束西藏东南部没有铁路的历史,极大改善西藏东南部的交通运输能力。

  2017年底,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89343公里,农村公路里程达到60421公里,通达深度、通畅水平全面提升。

  西藏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卫强清楚地记得,2008年他第一次到西藏墨脱县时,发现当地一瓶矿泉水卖15元,“因为交通不便,货物进出墨脱常年要靠肩挑背驮,成本非常高”。2013年,墨脱通了第一条公路,更多的货物能够快速运抵墨脱,物价也就降了下来。

  除了交通干线以外,顺丰等企业纷纷将物流项目落户西藏,为提升西藏物流效率带来了丰富的运营和管理经验。2018年1月,西藏自治区商务厅与顺丰速运集团签署协议,顺丰在西藏的快递物流园区已在建设,顺丰全货机进藏后,将每周从拉萨至成都往返飞行5次。

  如今,西藏越来越多的地方实现了人便于行、货畅其流。随着交通物流越发便捷,西藏的脱贫之路也越发通畅。

  易地搬迁,生活打开新空间

  近年来,易地扶贫搬迁成为西藏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方式。截至今年6月底,西藏已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55个,搬迁入户2.78万户12万人。

  林芝市朗县洞嘎镇卓村是当地通过搬迁脱贫的典型。卓村原党支部书记巴珠告诉记者,以前村民都住在山上,交通不便,人畜混住,卫生状况极差。当地政府和村干部动员村民搬到山下,却遭到了部分村民的反对。“那时候,大家没有改善生活的动力。我们村干部就带头先搬。搬下山后,交通通畅多了,我们出去打工方便了,也有游客来我们村停留,很多人就做起了小买卖。”巴珠说。眼看搬迁的村民日子越来越好,留在山上的村民也改变了主意,一家接一家搬了下来。在当地政府的配套资金支持下,村里建起了明亮宽敞的民居,居住环境焕然一新,收入来源越来越多的村民日子越来越好,卓村也成了当地有名的小康村。

  山南市加查县共康村是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的另一个样板。记者在这里看到,一排排崭新的独家庭院坐落在山脚下,村内道路整洁通畅。据介绍,共康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约2.1亿元,一期工程不但包含228套民房,还包括幼儿园、卫生院、商业楼、垃圾中转站、牲畜棚圈等。为了保障搬迁群众实现脱贫,加查县投入2689.51万元用于共康村后续产业配套,包括农畜产品粮油加工厂、经济林、蓝莓基地等产业项目。

  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江白介绍,为了解决村民搬出来后的增收问题,扶贫搬迁安置点向城镇、园区、景区、公路沿线靠近,确保搬迁群众能就业。以拉萨市曲水县四季吉祥村集中搬迁安置点为例,该安置点配套了药材种植、林业苗木良种繁育等产业,每年可实现就近就业500人以上。

  产业扶贫,发展脱贫两不误

  西藏把优势产业和需求产业与扶贫紧密结合,在实现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,带动了大量群众脱贫。

  旅游是西藏的支柱产业之一。在拉萨次角林村上演的大型藏文化史诗剧《文成公主》已经成为西藏旅游的一张文化名片。自2013年开演以来,截至2017年底,《文成公主》共计演出808场,接待游客160万余人次。参与这部作品的800余名演职人员中,有95%是本地农牧民。他们白天在外务工务农,晚上参加演出,每月可增加收入3000元至4000元。

  “不但村民参演有收入,牛羊马当‘演员’也有工资。”次角林村村民拉姆说,自己养了40多只羊,只要每天晚上按导演要求按时赶到山脚下,再现古代场景,每月就能挣5000多元。

  几年来,《文成公主》项目直接吸纳和间接带动当地群众就业3000人以上,开演之初接收的约3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已全部脱贫。

  西藏山南市气候多变,土地沙化严重,植树造林、防沙治沙成为当地的需求产业。山南市大力扶持个体和民营企业造林,加强农牧民造林和营林生产等培训,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农牧民营林队,通过植树造林和落实林业生态补偿政策,在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,也使群众在造林项目建设和后续管理中获得收入,实现脱贫。2017年,当地群众通过参与生态管护岗位和实施林业项目,实现增收2亿余元。(经济日报·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 勇 陈 静)
  来源: 经济日报·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 勇 陈 静

(责编:WEBADMIN)

商贸推荐